11
2023
-
05
洛陽白馬寺
關鍵詞:
來源:公司內部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因此20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僧人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 ,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1961年3月4日,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白馬寺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1. 由來
永平十年(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第二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2. 建筑格局
2.1 中國古建筑區
白馬寺古建區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寺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云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
2.2 泰國佛殿苑
1992年,泰國向白馬寺敬贈了一尊高7.2米、重8噸的銅質鍍金大佛,后又出資與白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國佛殿,1995年竣工。2010年5月進行擴建,2014年完工。泰國佛殿苑位于洛陽白馬寺古建區西側,長寬各108米,有四座苑門,東西南北各一座,其中東門為正門。苑內的主要建筑有舍利塔、四面佛、大佛殿、博物館、流通處、鐘鼓樓、涼亭等。舍利塔二層供奉有釋迦牟尼佛舍利。
2.3 印度佛殿苑
2006年4月印度佛殿動工,經過數十個月的精心施工,于2010年舉行盛大的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大佛殿仿印度著名佛教遺址桑奇大塔建造,按1∶1的比例進行仿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45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樓等。
2.4 緬甸佛塔苑
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緬甸佛塔苑仿曼德勒皇宮樣式,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總面積7020平方米。主體建筑緬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規制縮小而建,高32.92米。塔內供奉的4尊佛像均為釋迦牟尼佛,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相、說法相、布施相、禪定相。殿堂四周墻壁上鑲嵌有4塊大玉雕,表現了佛陀降生、成道、說法、涅槃四大圣事。還有8塊小玉雕,展示緬甸著名的佛塔佛像。
3. 文物遺存
• 佛骨舍利:白馬寺現存2顆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分別由泰國和斯里蘭卡贈送。
• 佛像:玉佛、泰國佛像、釋迦太子像(釋迦牟尼佛像)、中華古佛、臥玉佛。
• 十八羅漢:白馬寺現存的元代“十八羅漢”造像,采用傳統古老工藝夾纻干漆工藝制造,是國內唯一的夾纻干漆組像。
• 古代碑刻: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
4. 寺院活動:
• 馬寺鐘聲: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
• 傳戒法事:世界各地人士來此參加傳戒法會。
(來源:百度百科)
"File:白馬寺全景.jpg" by Gisling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File:河南 白馬寺 - panoramio.jpg" by Nyx Ning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File:洛陽白馬寺風光 - panoramio (4).jpg" by 江上清風1961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3.0.
相關新聞
2023-05-25
2023-05-18
2023-05-11
2023-05-04
2023-04-27
2023-04-20